《铜仁府志》记载:铜岩上流有石,下卧江浒,其形如鱼,俗呼‘鲤鱼嘴’。微澜荡漾间,俨然潜鳞游泳。前人建刹其上,环以茂竹,称‘金鳞寺’。”这个地方,就位于金鳞大桥下约200米处。
这片由大江和谢桥河(当地人叫做木杉河)环绕形成的半岛,在古代还以“金鳞游泳”被誉为铜江十二景之一呢。
东流的大江在这里遇到这一片由陡峭的石岸形成的半岛,便转向北流。转弯后的水流将这里冲成一个深潭,碧绿碧绿的,小时候我家便把它叫做“绿荫塘”。绿荫塘的陡岸边有一个凹进去形成的石洞,其中部有一块极似鲤鱼头的石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鲤鱼嘴”。这个栩栩如生的鲤鱼头,特别是那鱼唇、鱼眼、鱼腮,鬼斧神工,维妙维肖,以致见到它的人都会在想,这是不是一条数百斤的大鲤鱼头的化石呢?一个古老的传说,肯定这活灵活现的石鱼头,是由一条大鲤鱼变成的。
清朝道光三年(1823),铜仁府的知府敬文兴之所致,挥毫写下一首题为《金鳞游泳》的五绝:
“我亦羡垂纶,夫岂知鱼乐。美哉游泳时,天机任潜跃。”然而,传说中的这条大鲤鱼却一点也不快乐,因为当它修练到可以去跳龙门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被困在这绿荫塘中无路可走了。
原来,当他顺水向东刚游到现在的东门大桥下时,却发现那里有个“渔梁滩”。“碧月一规标玉宇,珠星万点坠银河”,这被誉为铜江十二景之一的“渔梁夜月”,虽然是一处很美的风景名胜地,但对于这条大鲤鱼来说无异于是凶险万分的鬼门关,因为渔梁是专门用来捕杀鱼类的。
向东不行,这条大鲤鱼又逆流向西,刚游到鹭鸶岩,只见岩壁上一只白鹭鸶正在横眉怒眼地等着它,更何况前不远还有一座老鹰岩,这两大天敌它是决计不敢招惹的。
惹不起躲得起,它急忙掉头回来,试图向南沿谢桥河另找一条出路,谁知还没游上两里地,又见一张大网张在那里,原来这就是位于现在化肥厂后面的“网形地”。鲤鱼哪里敢自投罗网,连忙一个急翻身,离开这杀气腾腾的凶险之地。
往北游吧,不是常说天无绝人之路吗。然而,当它往北刚游过浅滩,快要游到现在铜仁市实验中学对河一个叫做“猫猫岩”的地方时,一只猫正张着血盆大口,虎视眈眈地跃跃欲试。它又只好游回了绿荫塘。
古人杨子遇到了歧路,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尚忍不住放声痛哭。这条鲤鱼,东西南北都是绝路,跳不成龙门,成不了正果,它又不是那种为求斗升之水来苟延残喘的胸无大志的一般凡鱼,岂肯久为池中之物,终老在这碧潭岩穴之中,自然免不了悲从中来,终日以泪洗面。天长日久,便化成了一条仰天长啸的石鱼。
清朝光绪年间,诗人喻勋的《金鳞游泳》:“风风雨雨古江干,莫作当年涸鲋看。纵壑岂终岩穴老,临濠何异海天宽。羞从富贵供盆玩,耻说沧溟得路难。有客碇溪垂钓久,不贪香饵上渔竿。”其中的“耻说沧溟得路难”,大概就是指的这个传说吧。
当地人对这条鲤鱼的遭遇十分同情,便修了一座庙来纪念它。开始叫做“鲤鱼寺”,后来,一个有学问的人说它不雅,因鲤鱼遍身金鳞之故,便将其改名为“金鳞寺”。
金鳞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仅从该寺后来从未增修一间房舍,便可容纳一所完全小学(金鳞寺完小,后又改设为农业中学),使我们不难想像其昔日的辉煌。究其原因,除离城近外,应该是它优美的自然环境所致。特别是在夏天,这时更是清凉幽静的避暑胜地。清乾隆年间诗人徐世坦、徐世垓兄弟当年相互唱和的《夏杪避暑金鳞寺》描写了当时的情景:深林禅院得新凉,载酒临流饮石房。胜赏共传今日事,残荷犹忆旧时香。鱼游雪涧贪芳饵,人坐冰壶倚夕阳。清冷已教忘酷暑,况聆高论快诗肠。”舞雩深荫暑偏凉,醉坐欹岩曲水旁。几处垂竿寒瀑落,一瓢甘饮乳泉香。松声振响飘空籁,山色流辉带夕阳。潭影载舟舟载月,无边风景沁诗肠。”“茂竹欣逢今日赏,残荷犹忆旧时香。”金鳞寺的茂竹因地下盘根错节的竹鞭一直繁衍至今。
木杉河边那一片称为“官田”的荷塘,在双河村民组联产承包前也一直是红花映日、碧叶连天。“文革”中古寺被毁,沿岸的古木也被砍伐殆尽,只有这个古老的传说,经历着岁月的沧桑,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