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南大街:这是旧时通州的又一条主要街道,南起现在的玉带河大街,北到现在的新华大街。这南大街的南头儿,就是通州老城的南门,因为它在南门以内,故名。明洪武元年修了通州旧城后,就有了这条南大街。这条街上胡同遍布,最著名的就是十八个半截儿(指的是十八条胡同,从南大街分出来,鱼刺状分布左右),这一带,是回民兄弟的聚居区,南大街北头,是著名的小楼饭店。
13、北大街:北大街和南大街相对,位于旧城北门里,故名,也是一条主要街道,它南起新华大街,北到里河沿,也曾叫北门外大街,这条街的南头儿,是通州的鼓楼,所以1913年后,又称为鼓楼大街。这条街上,有个北京花丝镶嵌厂,三十年以前,可是个了不起的单位,主要产品是金、银首饰、摆件及民族金属制品等,职工1000多人,现在厂址上顺北大街建起一些二层楼,说是要建什么步行街,停了几年了。
14、东大街:新来通州的朋友很少有知道东大街在哪儿的,难怪,这条曾繁华多时的街道,如今隐藏了身形,它就是物美、国美电器后面的那条街道,东起北小门,西到北大街。明洪武初年,建了通州旧城后,这里是连接西、北、南三门的主要街道,为明、清两代万国朝宗、四方贡赋、商贾行人和通粮转运的必经之路,因位于旧城东门之内,曾名东门大街,清乾隆年间改为今名,是雍正七年建设通州到朝阳门的石道的起始段落。当时曾为商业繁华之地,现在仔细看看,还有些许遗迹。
15、东总屯和西总屯:这两个村的地方原是清朝某位直隶总督大人的封地,总督大人的官大了去了,总管一省或几省军民,而这位总督又兼着布政使(管理一省财政经济),所以这两个地方就叫总布屯(总督和布政使的意思),后来因为这两个村子各分东西,就简称东总屯和西总屯了。
16、三间房、北三间房和小三间房:叫三间房的地方,我知道四个,三个在通州。三间房,原来属于牛堡屯镇,现在划归张家湾了,在三间房飞机场附近。明朝的时候,潘、蔡、林三家到此,以合开豆腐坊为业,所以叫做三家坊(三家合开的作坊),清代改为三间房。
北三间房的村子已经没了,现址是柳岸芳园等小区,这个地方金代开始就有了村子,但后来不知所终,后来的村子是清代末年建的,原来在这里地势较高的地方,住有三户人家,职业分别是看坟的、做鸡毛掸子和缝鞋的,始称三家坊,后来改叫三间房。小三间房,这小三间房原来是和北三间房是一个村子,1973年重新划分乡镇边界时,把北三间房北边的几户划给城关,就把这几户形成的村子命名为小三间房。
17、北杨洼:现在也改造了,就在环保局北面,现在梨园小镇那个小区的地位置。这个地方是在明代,姓杨的迁到这儿定居建了村,因地处元代通惠河故道所经之地,地势较低,就称为杨家洼了,后来因为重名,就改叫北杨洼了。这个地名在西集镇的最南部,紧靠北运河,这个村子的历史要追到元代,那时,运河的漕运兴盛,杨姓首先到运河北定居,就叫杨家庄,后来明代修了运河堤,这个村子在大河堤之外,地势低洼,就叫杨家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