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典故 | 神话传说 | 民歌民谣 | 语言文字 |
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典故 > 贵州铜仁民间司治之前名司前

贵州铜仁民间司治之前名司前

作者:不详来源:互联网2019-08-21 15:24:47
贵州铜仁民间司治之前名司前

铜仁山多水多,河流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刷,在山间冲积出一片片小盆地,当地人便把它称之为“坝子”。

瓦屋乡的“司前大坝”是碧江区最大的一块坝子。在坝子的两边,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多个寨子,左面寨子属司前行政村,右边的则属于瓦屋行政村。两个村的寨子基本上都是沿山脚的坡地上修建的,只有一个寨子除外,那就是名叫“司前”的大寨子。

“司”是长官司的简称。地处瓦屋的长官司,在元朝时叫做“施溪样头长官司”,明朝洪武五年(1372),改名为施溪长官司,隶属湖广沅州卫。第二年,施溪长官司拨属思州(今岑巩),成了贵州的地盘。民国2年(1913),施溪司的属地划给新设置的省溪县(今万山)。民国三十年(1941)撤销省溪县,其地划属铜仁,铜仁在这块地盘上建立了漾头、瓦屋两个乡,现在又成了碧江区瓦屋、漾头、云场坪等乡镇的辖地。

施溪司得名应同施溪有关。但现在除了漾头镇与湖南省交界处有一个施滩外,再也找不出带“施”字的河流和地名了。施溪应为今天的瓦屋河,包括该河的出口处施滩,但施溪长官司的司治在什么地方,却曾让我们很困惑了一段时间。

司治就是长官司的治所,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土司衙门”。近代出版的《万山特区志》称施溪长官司于洪武五年“迁治平地寨”,《岑巩县志》称“司治置于丹平寨”,但现在再也找不出这些地名了。施溪长官司的首任正长官刘道忠,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元朝末年,刘道忠随同父亲刘贵,从征入黔参加平定夜郎、水西之乱有功。明洪武五年刘贵授职思州宣慰司知,最后官封二等侯爵。刘贵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刘道传任黄道长官司正长官、二儿子刘道忠任施溪长官司正长官。

长官司的辖地不算大,长官的官衔却不小,都是正六品,比县太爷还大一品两级呢!加上长官司的长官权力又大———比如长官想杀人,既不必上报刑部批准,也不必等到秋后才问斩。而且长官司的长官实行的是世袭制,一代接着一代,不仅是独霸一方的土皇帝,同时也具备了相当的财力,所以,财大气粗的司前人才舍得用一大块平地,紧邻着施溪长官司的土司衙门作为寨址,使司前成了铜仁惟一一个建立在本可以改造成大片良田的平坝上的寨子。

司前是一个大寨子,1985年《铜仁地名录》统计的人口就已经有462人了。现在,这个寨子分成了“司前村民一组”和“司前村民二组”两个村民组。五六百人的寨子房屋鳞次栉比,颇具规模,寨中还有一口在铜仁并不多见的用吊桶打水的古老水井。这个建立在平地上的寨子,应该同古代的“平地寨”相吻合。后来,隐居瓦屋南坪的欧晓先生得到了我的《历史上的铜仁》一书,看了其中《施溪司治在何处》的文章,实地采访后,几次发来短信说明司前就是平地寨,以及2009年原市文化馆馆长田晓东先生参与文物局所进行文物普查时,当地村民再次说这里就是平地寨,后来因为它就处在施溪长官司前面,才改名叫做“司前”了,从而证实了司前就是原来的平地寨,也就是施溪长官司的司治所在地。

建于司前的施溪长官司的土司衙门,在明代被大火烧毁后,便重新选址,改建在瓦屋街上。前些年瓦屋乡政府准备在瓦屋粮站附近重选乡政府地址时,一老者说:你们会选呢,这里原来就是土司衙门的屋场。

明代中后期时施溪长官司的司治已迁到了今天的漾头镇。谭其骧先生在其《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明清两代地图中,将施溪司的司治标在了瓦屋乡的境内,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的《贵州通志·思州府·施溪司·山川》中有着明明白白地记载:施溪司:御屏山,治后里许;漾头山,治前三里;大隆坑山,治西三十里,产朱砂,今废;蜡傍山,治北二十里,有课蜡;六龙山,治北二十里,苗常出没;独岩径,治南北十里,路狭岩险,设隘御苗;龙门滩,江从铜来,滩险损舟;施溪,治东里许,水达辰、常;铜锣滩,治北一里,蛟龙所潜,二十余年一见。”从这些地名来看,显然施溪长官司的司治已迁至今天的漾头了,而在人们的语言中,也早已有了“漾头司”这个词汇。据解放初在漾头建立政权的老干部回忆,在后来改为漾头区公所的大门上,还悬挂着“漾头司”的匾额。至于是什么时候施溪司叫做了“漾头司”,那又是一个有待专家考证的历史悬案。不过,不管司溪长官司的司治迁徙到了何处,当地人仍把“司前”这个地名保留了下来。

© 2012-2030 minji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3815864 e-mail:3815864@qq.com

吉ICP备16008406号-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