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清水 清水旧称为“牛骂头”,这是译自本地的平埔族拍瀑拉族的“牛骂头”社,民国九年时,鉴于该地有良质泉水“埤仔口泉”之涌出,乃更名为“清水”,光复后沿袭至今。
12.沙鹿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沙鹿”社的居住地,故有此称。“沙辘”系本镇旧称,原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Papora)沙辘社(Salach)活动范围,清代称回马社或迁善社。民国九年改称沙鹿,沿用至今。
13.梧栖 梧栖之地名是由“五汊”演变而来的。据道光中叶(1832)周玺撰彰化县志山川图作“五汊港”;同治年间(1862-1874)纂成的台湾府舆图纂要仍作“五汊港”;至光绪年间修成的台湾地舆全图则作“梧栖港”,可窥知清道光年间是通称“五汊”而不作“梧栖”。因梧栖地当牛骂头溪口小型三角洲上,五个扇状分流水汊处,故得称。后由“五汊”谐音雅化而得之后的“梧汊”、“梧栖”、“鳌西”。“鳌西”地名由来的另一说法:因梧栖镇位于大甲、大肚两溪之间,两水会合鳌山(即今清水牛骂头山),所以昔日地名为“鳌西”(即鳌峰山之西端)。
14.外埔 在日据时期,今天的后里乡统称为内埔,而在其西边之本乡则括称为外埔,“外埔”就成为本乡之地名。
15.大安 本乡因大安港而得名。大安港的旧名,在明末称之为“海翁窟港”,(海翁即为鲸鱼),清朝时称为“螺丝港”、“劳丝港”等,是因螺壳上之回旋纹,譬喻船只之出入航道绕转之状。至于有大安港之称是因为本港可以让船只安全的停泊而得名。
16.龙井 龙井以前称为“茄投”,可能是平埔族社之译音地名,后来则改称为“龙井”,这是取自于今龙泉村之旧地名“龙目井”,因为当地沙田路之清水祖师庙“龙泉岩宫”前有一古井而命名的,后来则改称为“龙井”。
17.大肚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大肚社的所在地,故命名为“大肚”。
18.东势 东势最早叫“板寮”,意思是木工做木板的工寮。后改为“东势角”则有二说:
一是因为对当时的丰原人来说,“板寮”只不过是在丰原东方偏僻地区的一个部落,所以就叫做“东势角”,是指东方的角落。日人刚到台湾时亦取用“东势角”的地名,之后才把“角”去掉,改为“东势”而沿用至今。
二是由于本地的地势向东方伸张,因此自古就有此称。后来才改称为“东势”。
19.石冈 本地以前称为“石岗仔”,石岗是石山丘的意思,因为大甲溪在此纳入新社溪,其坑口形状如瓮缸,里面满布粗石,故有此称。后来才改称为“石冈”。
20.新社 本地以前称为“新社仔”,是平埔族巴宰海族之朴仔篱社的分布地,“新社”之由来,可能是曾经有平埔族人在此创建新的聚落而有此称。
21.和平 本乡在日据时期是泰雅族的分布地,并没有庄名,光复改称为和平乡,乃是以四维八德中之“和平”为乡名。